近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本次申遗短片中,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行花街的重要传承实践场所,越秀西湖花市及其主牌楼赫然在焉,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着越秀区的广府年味!
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素有“花城”之誉。人民种花、爱花、赏花、品花和赠花的传统可追溯至汉代。由于人们爱花和栽花,于是出现专门买花、卖花的市场,称为花市。
据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广州地区盛产素馨花,花开时“旋掇花头,装开他枝。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广州花市的最早记载,广州因此有了“天香茉莉素馨国”之称。
明代,广州花市已与罗浮山药市、东莞香市、廉州珠市并称广东“四市”,当时的芳村花棣(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搭起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同时在各个城门口常年设置零售花市,其中以五仙门花市(今海珠广场西侧)最负盛名。
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为藩署前(今财厅前)及双门底(今北京路)年宵花市,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及其它年宵品等,数里长街,斗艳争芳,人潮汹涌。行花街年俗的基本定型是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拆城墙开马路,双门底改永汉路,花市空间扩展至教育路、西湖路一带。
1956年,双门底花市迁至教育路、西湖路,成为广州花市中位置最固定的一个。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在《广州好》中赋诗写出花市盛况:“广州好,花市百花开,除夕东风花共醉,芬芳盈掬挈春回,曙色破天来。”
行花街是所有广府人的乡愁与集体回忆,在花道之外,还有搭棚、灯饰、楹联艺术与地方美食、工艺美术、民间文艺等元素,而最集中展示的平台,便是在本次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短片的越秀西湖花市主牌楼,也是每年花市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计算显示,对该股盈利预测较准的分析师团队为天风证券的孙潇雅。
每年牌楼建造对技术水平和工时控制的要求都很高,还需要结合当年的生肖主题、社会热点或城市发展理念等进行创新,成为网红打卡、普罗大众茶余饭后之谈资。
片中所呈现的2023年主牌楼长10.5米,宽6米,高8米,城楼颜色大大增添了喜庆、吉祥、安全、祥和、喜庆、繁荣和焕然一新的气息,城门洞里缓缓的一溪清流,寓意“以水为财”,预祝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阖家安康,财运亨通,富贵吉祥,传承着广府人对“意头”的执着。
其造型“复刻”自惠福西路五仙观后的岭南第一楼,是广州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保留木结构形式较为完整的明代城楼式建筑,与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被称为广州明代建筑的“双璧”。
岭南第一楼仅有两层,却高达17.5米,而且建在2米多的基座上,两旁摆放着一对石马,首层由采自莲花山的红砂岩砌筑,足有6.8米高,宽13.9米,中间开的拱券门洞前后贯通,二层是敞开式的朱栏赤柱,项部是重檐歇山式的绿琉璃瓦,正脊中央是胡芦宝珠刹,两端有两条倒立的鳌鱼,梁柱用材粗大,风格古拙简朴。
顶部巨梁上悬挂着一口广东目前保存最大、最完整的青铜铸钟,钟上刻有篆体铭文,注明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钟口正好与楼基中心方形大井口相对,与门洞相通,形成一巨大“共鸣器”,钟声通过井洞激荡旋绕,音质更为雄浑悠扬。相传巨钟一敲,十里相闻,声播三城(明三城),成为中国古代利用声学建筑钟楼的典范。
岁月流逝,经数百年风雨,从古代广州城的初建到近代的风云变幻,再到现代城市的更新改造,五仙观和岭南第一楼低调隐匿闹市中,与镇海楼和五羊石雕遥相对望,始终屹立不倒,作为五羊传说的重要传承场所,如同西湖花市一般,承载着广府人的乡愁与文化自信,成为越秀人的集体回忆。希望通过这次登上春节申遗短片,唤起大家对这座古代崇楼的珍视。
2025年越秀西湖花市
将于2025年1月25日上午8:30
至1月29日凌晨2:00举行
今年花市将带来哪些惊喜与亮点?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越秀文体旅游现货交易杠杆